耽美读书 > 虐心耽美 > 我说参同契 > 第 2 部分
三候叫“一气”,六候就是 “一节”。一年有七十二候,每个月有一个节,一个气,一年 十二个气十二个节,合起来共二十四个气节。现在有一个问 题,民国以来用y历,老百姓是y历跟y历并用,这个习惯 很难改,八九十年来,大家还是愿意过y历年。民国初年湖 南那个大名士叶德辉先生,做了一副对子: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yy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我经常很感叹,这副对子说的现象九十年来没有变。那 么你说是y历好、y历好呢?这个问题是科学问题,其实中 国几千年来已经yy合历在用了。

我们算八字是以二十四气节为标准,二十四气节是以太 y为标准,我们的y历以月亮出没同潮水涨落为标准。所以 由广东到东北的海岸,海边人就晓得,我们小的时候就会念 “寅申涨,卯酉平”。潮水涨落都在脑子里,老祖宗就告诉我 们,初一十五出门坐船,“哎呀!船开了没有?” 一算,“寅 申涨,卯酉平”,没有没有,赶快跑去还赶得及,潮水还没 有退,可以上船。这个科学常识已经变成民间的习惯了,后 人不用脑筋已经都统计好了。所以二十四气节是一个天体太 y系统里月亮系统的统计。这一个图表里头东西多得很,我 们中国文化大部分生活习惯的原理,都在这张图里。“卦者 挂也”,就是挂在这里给我们看的。

《易经》的八卦与文字

要了解《易经》的乾坤这两卦,我们先要了解,什么叫 八卦?什么叫八八六十

四卦?你不要把它看成死的,它是活 的,是个代号。大家说研究了《易经》以后就发觉,我们祖 先的文化思想、哲学科学,为什么在上古时期就到达这样高 的程度?我的看法是,上一个冰河时期之前,人类文化已经 发展到最高处了。一个学问越高明就越简化,开始发明都很 复杂,到了最高峰反而简单而明了,复杂的不算真学问。古 人归纳一切法则画成这个代号八卦,很容易懂。冰河时期, 人类整个毁灭了,好在这个“卦者挂也”留了下来,就靠这 一点卦,告诉我们宇宙天地的一些讯息。这些符号所表达的 内容太多了,这是第一点我们需要了解的。

第二点讲到《易经》的八卦,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人 类最初都没有文字,文字是人为制造的。中国的文字是由象 形文字开始,象形就是图画、漫画,八卦也是漫画开始的。 所谓“伏羲画八卦”,古人的卦是怎么样画的?是不是我们 现在这样画的?八卦是否就是中国先古文字的开始?过去几 十年来,有些考古学家不大承认卦是文字的开始。我却认为 八卦是中国文字的源头,而《易经》是中国文化根源的根 源,哲学里的哲学,经典里的经典,文化中心的中心。但 是,你在考古文献上找不出有关八卦的东西。

譬如过去那位董作宾先生,我们的老朋友,他是甲骨文 学者。我对他说要灵活来看,在甲骨上看到一条线的,几条 线的,几个点的,那个就是卦。古人画卦或横画,或直画, 或点一下,反正是代号。三直是乾卦〔丨丨丨〉,或者打三点 也是乾卦〔丨〉,都是代号。所以我们看到最古老的一本 《易经》叫《易纬》,里头画的卦不是横的,而是三条直的。 慢慢在甲骨上也找到了这些东西,可见我们中国文字文化来 源很早。

《易经》为什么叫“易”呢?这个“易”字为什么这样 写呢?上面一个圆圈加一点代表太y,下面这个圆圈有个缺 口代表月亮。甲骨文上有没有这个“易”呢?是有的。换一 句话,什么叫《易经》? “r月之谓易”,就是太y、月亮天 体系统之下的学问法则。

所以八卦从乾坤两卦开始。可是还有一些基本的常识要 向诸位介绍,现在我们这一本《易经》叫《周易》,是由伏 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绎、孔子传述的,是经过这三位整理 过的。所谓“易更三圣”,实际上《周易》只是《易经》学 问的一部分。易学有三种,称为“三易”:《连山易》、《归藏 易》、《周易》,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周易》。《周易》是以乾 坤两卦为开头的,《参同契》用的就是《周易》的道理。

道家与禅宗的易学 五代的人物 道家与密宗的关系 y火之始 复卦是什么 i月泰二月雷

道家与禅宗的易学

关于《易经》学问的本身,所谓道家的易,观念上同理 学家们,尤其是朱夫子、程夫子他们所解释的易,实有不同 之处。道家的易差不多都是讲应用的。

上一次我们提到《易经》的所谓“三易”,除了现在留 下的《周易》,还有神农的《连山易》,黄帝的《归藏易》。 《连山易》以艮卦(許)为首,艮卦代表“山”,《连山易》 的意思是“如山之出云”。《归藏易》是黄帝时代所用的易, 以坤卦(为主,坤是纯y,一切y能“归藏”到纯y 的境界里去了。

到了周朝,经过周文王整理,就是我们手边这个《周 易》,一般称它是我们五经里经典的经典,哲学的哲学,也 就是我们文字文化的起源。《周易》以乾卦(三)开始。传 统《周易》的学术观念认为《连山易》、《归藏易》是只有其 名,没有实际的东西。我们现在手边拿的《周易》,上面许 多图案,包括八八六十四卦,什


状态提示:第 2 部分--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