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读书 > 虐心耽美 > 殓骨人 > 楔子 养骨塔

老一辈的人常说,人有三魂七魄,这人死以后啊,三魂归天,七魄入地,待三魂七魄消散于天地,堕入轮回,这人的一生才算是真的结束了。

可是,这些事情不过只是老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谁也没有真正见过。

老时候科技条件不比现在,那时候出现一些奇人异事,在当时传的沸沸扬扬,当神仙供起来的所谓大仙,如果放到现在,压根屁都算不上,根本就是一些江湖骗子,不入眼之流。

但是早在民国的时候有能耐的人的确不少,可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这文书里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有心人可以去一些档案所翻一翻,说不定还能找到当年的案卷之类的东西,但是因为传播媒介的限制,我只能将所有的地名人名隐去,全部换作化名,不过,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那不需要怀疑。

话说解放前,在某个地界上有一条河,名字叫做右河,这条河的名字是怎么个来历已经无人知晓,只是听当地的老人说,这条河当年水下暗流涌动,来往船只途经此处经常会莫名的发生颠覆,船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

早年间的河不比现在的人工景观河,自然河的河底地形复杂、礁石丛生,赶上天气不好的时候,搁浅颠覆的事故时有发生,要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河神庙龙王庙之类的东西了。

相传,一位云游僧人途径此地,见这条河表面上平静无波,但是河底却是暗流涌动,于是对当地村民说,这是水下伏着一条恶蛟,之前发生的那些船毁人亡的惨案都是这条恶蛟所为,恶蛟一日不除,河上一日无安宁。

一听如此,还没等村民们说什么,路过的那些走水路的各路商人先慌了,赶忙向云游僧人求助解决之道。

僧人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站在石桥上,望向平静的河面。

而后,云游僧人在石桥上作水陆法会,诵经足足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己右脚上穿着的僧鞋投入河中,打这之后,河里的暗流好像都消失了,再也没有发生过船只颠覆的事故。

打那之后,僧鞋破蛟龙的传说便传开了,最后越穿越邪乎,也不知怎么的就传成了那个云游僧人是天上的降龙罗汉转世,与河里的恶蛟大战三百回合,最终用一只鞋扼住恶蛟命门将其降服云云。

当然了,这只是右河来历的一个传说,真实的情况已经无从可知,不过打那以后这条河就有了个名字叫右鞋河,后来人们嫌右鞋河难听,就改成了右河,一直流传至今。

而这殓骨人的故事,跟这右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右河南岸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名叫武华寺。这寺庙本身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这寺庙旁边有一个叫做养骨塔的地方。

这养骨塔虽然名字里带着一个塔字,但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宝塔,而是一个类似义庄的地方。

上去几十年,那个时候世道乱的很,经常会出现一些无主之尸,这些尸体有的是被人发现死在外面,也有的是犯了罪被巡捕请了黑枣的死囚,这请黑枣就是当时民间对于执行枪决的别称,他们管子弹形象的称为黑枣。

这些尸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人认领。

那时候不比现在,没人认领的尸体总不能留着任由其腐烂。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东西,养骨塔。

最开始这养骨塔是寺庙里的和尚经营着,庙里的和尚本着慈悲为怀的佛心,将那些尸体暂时停放在寺庙中,待人认领,如果几天都没人认领,那么就由和尚将其火化,骨灰放入骨灰坛,然后存入一个叫做养骨的宝塔中,让其魂魄继续轮回。

后来,这个养骨塔逐渐的就从寺庙里单了出来,虽然没有了盛放骨灰的宝塔,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的将这个义庄一样的地方叫做养骨塔。

而养骨塔里的殓骨人负责收尸和火化,还捎带着需要协助当时的巡捕房办一些见不得光的案件。

所谓见不得光,不是人们常说的那种不能见人的案件,而是一些跟冤魂厉鬼有关的案子。

虽说这经常跟死人打交道不太吉利,但是这活要是没人干,巡捕房那肯定就乱了,于是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给这养骨塔的殓骨人了一个编制,让其变成了巡捕房的特殊编外人员,吃官粮。

这文书的主角,就是早年间的一位殓骨人,一位人称阴阳眼的养骨塔殓骨人。

而这位殓骨人,本名叫做陈友亮,当地人,幼时家贫,脑子梗的不行,只要认准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到了年纪送去给那些手艺人做学徒,就因为这陈友亮脑子梗,总得罪人,人家谁也不愿意收他。

没办法,于是只好便跟着老一辈的殓骨人学手艺,说来也怪,跟着谁都不行的陈友亮给老一辈殓骨人收入门下竟然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自此安心学手艺,侍奉老一辈殓骨人亲如父子,待老一辈殓骨人过世之后担起了养骨塔殓骨人的重担,成了新的殓骨人。

那时候的人对于这种手艺人称呼的时候都带一句“师傅”,这陈友亮也不例外。

按说当时能称得上奇人异士的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些旁人不可能有的神奇之处,或者是身体上的奇诡之处,或者是一些妖异的招子之类的东西。

而当你看到陈友亮,第一眼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的眼睛。

之所以这位陈友亮师傅


状态提示:楔子 养骨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