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孟娘望着天安加快步子离开的背影,更加着急。
“哦!对了!忘了一件事!”天安突然折返跑回来,从怀里掏出一封有些被打湿的书信,她紧紧攥着孟娘的手,颤抖地道,“婆婆,如果我没能回来的话,这封信,记得帮我转交给太后娘娘。”
“拜托您了。”天安退后一步,攥着拳头,郑重地朝孟娘鞠了一躬。
孟娘看着信封上“老师亲启”四字,急得眼泪直掉:“公主,您说什么呢!您不会有事的!”
天安起身,挠着脑袋笑了下,退后一步,转头便奔向铁骑军,翻身上马。
“公主!”孟娘站在长亭下喊她。
“驾!”
一百零一个人同时出声,宛若赴死一般朝酆都的方向奔去。他们的背影融进风雨中,像是一副凄凉而哀绝的水墨图。
“贵人……这,这是出什么大事了?”知州站在一旁,哆哆嗦嗦地问。
孟娘攥着信,小心翼翼地捧在怀里,出神道:“公主什么时候写的这封信呢?”
对啊,什么时候写的呢?
天安骑在马上,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
在她离开皇宫的时候,她写了两封信,一封信笃定了回得去,一封信笃定了回不去。
回得去的信中写要娶老师,回不去的信中写要在奈何桥头等老师。
但她不知道的是,这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她写的所有信,那个人一封都没有读到过。
第112章青山有幸(二)
滂沱的大雨携着狂风,将冲垮的山石与催折的树木糅杂在一起,砸向江中。暴涨的清江水漫过两岸低洼的丘陵,木制的房屋犹如一艘漏水的破船,在风雨中沉浮漂洋。巫山县县令领着大批官兵,站在一处高坝指挥着当地百姓撤离,大人们抱着孩子,浑身泥泞地跟着官兵逃命,懂事的大孩们咬着牙关不敢哭,紧紧抓着自己爹娘的衣角,着急地宽慰爹娘怀中哇哇大哭的幼童。
天安领着铁骑军赶到巫山时,见到的便是此种景象,满地散落的包袱,满地狼狈不堪的人。她来不及多问什么,招呼了一声铁骑军,铁骑军便加入到当地官兵的行列,巫山县令不知道这突然赶来的一批人是谁,照说风大雨大,他们的差使应当没有那么快到达邻近的云阳县去搬救兵。不过当他看到身披盔甲,指挥抢险的竟然是一名女子时,他就顿时惊醒过来,是公主回来了。
连续几日昼夜的车马颠簸,加上一整天的筑堤救人,等沿江百姓全部安顿到城中临时的济世堂时,天安已经累得靠在佛像脚下,站都站不起来。
巫山县县令看着浑身湿漉漉,满脸苍白的公主,吓得颤颤巍巍地正跪在地上,便被天安瞪了一眼。县令立即不敢跪了,上前把天安扶起来,小声地问道:“公主,您没事吧。”
天安摆手,示意自己没事:“粮食那些运过来了?”
县令把天安搀着往外走:“快了快了,估计一会儿就到。”
天安这才满意地点头,她站到济世堂的屋檐下,看着仍然没有停歇打算的暴雨,突然道:“县令大人,这几日可有流兵从酆都地区逃过来?”
“公主,怎么这么问?”县令大人赶紧摇头,“不过这倒真没有,古殷兵籍管理严苛,逃兵是很惹眼的,若进了巫山县,守城的将士不会不上报的。”
说得也有道理。
天安皱着眉头,微微颔首,连流兵都没有,自然是没有流民的,如若这样,是不是能说明舅舅抵御住了入侵的西凉,酆都地区现在是安然无恙的。既然如此,那这蛟蛇兴风雨,纯粹就是巧合?与西凉的妖蛇并无多大关系?
“县令大人,”天安想着,忽然又拧着眉开口问道,“巫山以前,也有过这样大的暴雨吗?”
“这……”县令吸了口凉气,有些说不出,“老臣在任的十年间,是头回见到这样的大雨和山洪。”
天安闻言,立即垮下了嘴角。
当是时,外面响起了马车声,守在外头的铁骑军赶忙跑进来吆喝一声:“公主!粮食到了!”
公主?
听到粮食激动不已的众人顿时停住了脚步,然后一下子全部跪下来,诚惶诚恐地道公主千岁。
天安瞥了报信的铁骑军一眼,好不容易县令没说,这人又说了:“让他们送进来,当心一点。”
进来的铁骑军尴尬地应了声。
跪在地上的百姓还不敢抬头,天安扶额,咳了声,装作公主的样子:“这雨天地湿,诸位快快请起,眼下危难时刻,不必行如此大礼。外面官府运来了食物,大家赶紧排着队去领,别饿着自己和孩子。”
地上的人还跪着,天安无奈,只得又严肃地道了声:“大家赶紧排着队去领食物。”
带了怒气的话倒叫人立即从地上站了起来。
天安望着争先恐后去排队的老百姓,叹着气笑道:“明明就很饿嘛。”
“公主你不懂,”县令抱着手站在旁边,看着人端着白粥与馒头,讪讪地道,“若您今日来,是风调云顺,百姓一定不会这么爱戴您,可您来时,救他们于水火,他们是在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