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长的背景。

因为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所以杜云修充分发挥演员的“三种素质”,即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多虚构人物的艺术理解,转化为具有艺术魅力的真实的人物形象。这其中,靠得就是杜云修的独特的想象力。

只不过,在这些虚拟的想象中。

杜云修又自己做了其他的功课,参看了很多古代的人文风俗,礼仪形态的书籍。在现存的相关资料上,进行二次想象,这样营造出来的感觉比凭空想象的,更加真实!

尽管当时的连导没有要求他们做过这些。

而何导跟连导就明显不同。

首先在于,何导对演员更严厉。因为现在很多年轻演员不喜欢通过“体验角色”的方法来“体现角色”,而是按照一成不变的程式化形式,去宣读角色的台词,在圈子里这种行为称为“匠艺派”。

于是何导就干脆直接命令你做功课,派人联系好地方,带你去体验实际的生活和观察原型!

其次是在造型上。

电影的造型主要是通过摄影造型、美术造型、以及演员造型三部分来完成。其中摄影造型是指取景、光线、色彩等;美术造型则指布景、服装、道具等。

在架空历史的《唐云起》里面,服饰和道具都臆造的,没有任何考据。而在《中医世家》中,每一个物件、摆饰,都是极其用心的,具有典型的清晚期和民国的风格。

杜云修在心底隐隐敬佩何导严谨的同时,何导也观察着这次的主演。

在圈子里待了这么久,他的感受很深,这个圈子是一代不如一代。以前的老演员是多年磨成的演技,浑身都是戏,多才多艺,这些才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演员们信手拈来。

而现在年轻的后辈,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迅速被公司捧红,演技是“飘”的。就像浮木,只能浮在水面上,就是沉不下去。

开拍的前两天,何导特地约杜云修“讲戏”。

一方面是告诉对方,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意图,一方面,是想看看杜云修这个年轻人到底对角色理解了多少。

结果何导听完后愣了一愣——对方还真下了不少苦功!

不仅自己开的相关书籍资料列表全部看完了,在那个老中医那里也学得有模有样,摆起中医的架势,还真的有几分高隐的名医的感觉。

难怪上次小李回剧组,笑着说,云修现在在那里足以以假乱真。那个老中医的很多病人,看到云修的架势,以为对方也是位名医了!

不过何导并没有把对杜云修的这份满意表现在脸上。

因为他心底更清楚——这部戏最难的,不在于中医的神似,而是在于“一次性记录的瞬间表演”!

第 45 章 中医世家(中)新更的放在后面了

(第四十五章)

一次性记录的瞬间表演。

简单说来,就是在同个场景中,将所有发生在此背景下的戏份一次性拍完。避免剧组补拍造成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上的浪费。

例如,慈善堂这个大环境。

尽管年代不同,但是杜云修戏中的爷爷、父亲,都有在此给病人看病的戏份。因此场记做好记录后,便可以开始分切拍摄、非顺序性的跳拍。

在何导的精益求精下,道具组对每一个布景都相当考究。

单是这慈善堂,就是专门按清晚期的照片复原的。其中的一些柜椅,现做太新,于是花了价钱从其他地方购买、租赁,或者做旧。

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很有年代感。

古色古香的中药店挂着一块“慈善堂”金漆隶书横匾。

门外贴着一幅“人参鹿茸”“精制上药”的八字楹联,清俊永隽,带着两分贵气。

踏入药铺,正厅挂着山水字画,摆放着供求诊人休息的酸枝台椅。

左手边靠墙的地方请了一尊药王神农氏的神台。除了平日的祭拜外,学徒的拜师仪式也在此进行。选择吉日,以三牲礼拜,再由杜云修的爷爷发一封红包,才算做礼成。

中药店的分级很严格。

学徒是最低级的,往上分别是:打杂、尾柜、二柜,以及头柜。在殷观棋幼年时,家族很兴旺,慈善堂光是跑腿的学徒就好几个。

镜头一开始呈现的,也是淡淡的中药氤氲中,学徒忙乎的景象……

头柜和二柜主要负责买卖药材,在右手边的台柜上进行。

旁边放着算盘、分戥、药盅、铡刀等工具,后面竖立着高约一米二的百子柜。顾名思义,这种木质药柜约有一百个抽屉,里面装满各种药草,用毛笔小楷写了小签子标在了小抽屉外侧,最常见的是“八珍”——川芎、当归、熟地、白芍、党参、白术、茯苓及甘草。

年幼的殷观棋很是顽皮。

每次父亲让他好好学医,把草药洗、焙、晒、铡、刨一遍,最后殷观期总能把草药碾成渣渣。

镜头一晃。年幼的殷观棋在碾磨的过程中变成少年,但依旧是对中药医术不放在心中的模样……

不过这个镜头只有几帧。

因为接下来就是战火纷飞的剧情,以及几年后殷观棋成年了,拥有了自己的药房。

何导喊了声“卡!”

场记立刻记录,拿起数码相机,对着演员们拍了照片。

在过去,为了防止后面续拍的戏份穿帮,每次都是动手记录演员的服饰配件。现在有了相机之后,则直接拍照存图。等到下场连续性的戏份开拍时,造型师便


状态提示:分节阅读_53--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